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25章 拆番、合汉,嘉洲汉族的诞生
第(2/3)页
参考的话,明人将其译作“国”。
至于“苗蠖”实际上是来自于东部的“人”一词,即ㄇㄧㄨㄜ•(Miwə‘)。
那么将蔑称“苗蠖”改换的思路不难想到——“苗国人”。
这里的“国”字并不是指国家,而是取苗国语中的-ㄍㄛ(-ko)后缀的含义,指的是族群。
“其实直接将他们称为‘苗人’亦是可以的,”郑克殷说道,“但在中原故土毕竟也有一族苗族人,加以混淆并不合适。”
沈、蔡二人表示认可。
除了改名以外,郑克殷凭借地理分布、宗教神话以及语言特征等根据,将会把扶桑大地的所有苗国人分为两“族”,根据他们自己的语言,分别是澹部苗国人和福部苗国人。
澹部,来自于其本身语言的ㄉㄚㄇㄚㄌ(tamal)一词,意即“西”;湄凿国有许多地名其实皆以ㄉㄚㄇㄚㄌ(Tamal)为词根,比如在内战当中刘却等人所坚守的澹湃山,便是ㄉㄚㄇㄚㄌㄅㄚㄧㄙ(Tamalpayis),意即“西山”。
福部,则是来自其本身语言的ㄏㄨㄍㄝ(huke)一词,意即“东”,按闽南语的近音可便可以译为“福”字。
相比于有明确核心的澹部,福部的各部族其实互相之间并不太认得,句芒部、平原部、北山部、中山部和南山部五部虽然在语言方面有些相似,互相之间却来往有限,便从未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
而郑克殷既是有意利用当前的形势加快对苗国人的收化,便也要利用收化澳龙人的经验进行统合,在概念上形成“福部苗国人”是必要的步骤,这也便于郑克殷接下来要做的教授烈儒教、制定统一雅言与书面语、教授官话等等工课。
至于之所以要将扶桑大地上完整的“苗国人”分成两个部分,乃是因为郑克殷对民族问题有了一点初步的想法:为了将整个嘉洲汉番百族统一起来,那么就必然不能令具体的其中一族形成强烈的本族认同。
从一开始就借助合理的根据将其拆分,是最合适的做法。
尤其是郑克殷允许刘却建立有独立内政权力的湄凿王国,那么,将刘却治下的澹部与将受郑克殷统治的福部区分开来,便也更为必要。
这项举措若是成功,更是能为往后的扩张与收化提供重要的经验——
郑克殷知道,他既是要统一嘉洲,不用多久他就必然要面对嘉洲的第一大番族,生活于嘉洲谷地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