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三章 雨林里的直升机
第(2/3)页
一次爆发式发展,维持了东非在电力,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的优势。
在此前,东非虽然在这些新兴产业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基本上是靠“取巧”的方式得来的。
最典型的就是东非的汽车产业还有电力产业,这两项产业东非之所以能挤进世界第一梯队,并不是早期东非教育和科研有多厉害。
而是靠着莱茵皇室,也就是那时的黑兴根王室,在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区进行投资,借助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人才,技术和教育发展起来。
通俗来说,就是“借鸡生蛋”,这只鸡就是德意志地区,然后,东非亦或者说黑兴根王室把“蛋”拿到东非,这样东非就有了独立生产汽车,电力设备的能力。
可是,技术和人员都不是东非本国人,而是原本德意志地区的人,他们是在德意志地区教育和培养出来的。
东非想真正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就必须建立本国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际上刚刚进入20世纪初,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当时东非本土培养的高端人才,还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欧洲方面招揽的人才也会自然消亡,这就让东非在人才方面出现了短暂的“青黄不接”。
好在,后续随着东非高端人才爆发增长,加上本世纪初工业跃进,东非青年一代迅速成长起来,才避免了这个问题。
东非第一代本国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刚刚踏入社会,就碰上了国家重点发展工业的大势,在这场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他们的理论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磨合,纠正。
进入二十年代以后,一大批有知识,有经验,参加过工作,能够独当一面的东非科研人员,也就成为了二十年代东非产业和科技爆发的基础。
而回归到东非的“猎鹰直升机”研发团队,他们更是早于这一过程,经受了考验和磨砺,先成长起来,成为东非版艰苦奋斗精神的缩影。
眼下,卡尔斯试验场的这架直升机,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期,其他国家尚没有实用的直升机型号出现,东非就已经在考虑“更新迭代”问题了。
保罗对赫尔穆特少尉推测着说道:“虽然不能完全肯定这架直升机的具体用途,但是我想它出现在我们试验场,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国内在研发一款应用于热带雨林区域的直升机型号。”
赫尔穆特少尉有些好奇的问道:“你怎么能确定呢!”
保罗神秘一笑,反问道:“赫尔穆特少尉,你应该对我们这处试验场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你说卡尔斯试验场建立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赫尔穆特还真有一定的了解,他说道:“自然是测试一些武器装备。”
保罗点点头说:“更具体的描述,是检验一些武器装备在热带雨林和海岛地区的作战性能,不限于枪械,火炮,特种作战装备,车辆等等。”
“东加里曼丹独特的气候类型,让这里成为帝国最佳的试验场所之一,同理,这架从本土运过来的直升机,自然也是为了应对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等问题,才放在我们试验场进行测试。”
东加里曼丹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东非本土虽然绝大部分国土也在热带,但是和东加里曼丹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就比如东加里曼丹的丛林,高温高湿,并且地形十分复杂。
而东非的许多森林地带,就不具备这种特点,很多东非丛林,虽然降雨也多,但是季节性明显,很类似印度那种热带季风气候。
但是,在东加里曼丹可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四季都不缺乏雨水,并且受到海岛地形的影响,这里的降雨更加充沛,也只有东非刚果雨林腹地才能达到东加里曼丹这种效果。
刚果雨林虽然也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它的外围也表现出季节性特征,会随着雨带转移,降水产生波动。
而且,因为地形,洋流的影响,刚果雨林的降水实际上是偏少的,和亚马孙雨林对比,这一点尤为明显。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