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百章感言:扶桑主体民族问题
第(2/3)页
主、官府鼓励和协助为辅的方式,那么在几代人的时间之中,番人后裔大多数都将会是双语者甚至三语者。
也即是说他们既会讲来自自己父辈的番人族语,比如澳龙语、苗蠖语,也会讲作为通用语言和官方语言的官话,以及以闽南人为主的邻居们所讲的闽南话,甚至澳龙人和苗蠖人之间还会互相掌握对方的语言,成为四语者都不足为奇。
不过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汉番相融之所以是“相融”,乃是因为明人后裔也会朝番人走出那几步,既然官府会主动制定雅言、鼓励学习甚至主动开课,再加上出于和邻居交流的需要,也自然会有不少明人同样也掌握澳龙语和苗蠖语,也成为同样的三语者、四语者。
其实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是语言天才,也不是因为他们被强迫摁着坐在学堂里苦读十年,而是在多族裔共存的社会中,他们可以很自然地就习得和掌握别人的语言,听得多了,听个几年、十年,也因着好玩或方便沟通试着开口讲几句,慢慢地就掌握了。
这是自然习得与“学外语”的差异。只在单语社会里被摁着头苦学十多年英语的国人可能很难理解,但这却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正常且普遍的现象。
也即是说,即使是在开头几十年尚未完全“推普”的瀛洲,番人出身的人会讲三四门语言,明人出身的人也会讲三四门语言,那么恐怕那种想要拿语言作为根据划分民族拉一踩一的人,连这种仅有的证据都难以找到。
但这对于主角、对于扶桑、对于瀛洲、对于想要在北美洲再造中华的明人而言,却都是大好事——
我在先前就强调过多次,在绝大多数时代里,人口都是衡量国力的第一标准;而收化百番、融合成新的汉族,这是最快最快的增长人口的绝佳方法!
十万明人孤悬海外,靠自己生,每一名女子要生多少胎、生多少代,才能达到50万的规模?
当然,我们可以加上继续招揽移民——即使从伪清招揽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日本、吕宋、南洋却有大量的明人遗民,那么主角便可以从瀛洲开船前去,一船一船地带到瀛洲来。
这种方法比自然生育要高效得多,但沧海(太平洋)广阔,瀛洲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