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科赫的发家史_影视世界的见证者最新章节列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一章科赫的发家史

第(3/3)页

还积极参加各种右翼组织。

  一副,我和苏联不共戴天的模样。

  是不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不说。

  或许是慈父当年把他吓惨了吧!

  毕竟对于德国人,他可从来没骂过。

  一直鼓吹德国、意大利、日本这才是健全的国家,理由是他看到这些国家的国民全部都在不计报酬地努力工作,不像自己国家工人那样事多,如果联邦的国民能像这些国家工人那样无私,那该多好。

  苏联、德国,第一桶金、第二桶金!

  两种天差地别的待遇,在苏联他生怕被慈父爱了,心惊胆战,在德国,他则是如鱼得水,元首还给他发勋章,甚是恩厚。

  因为在德国的美好经历,使得他对于德国工人党主义的管理方式非常推崇,甚至为大儿子与二儿子请了一个德国工人党狂热主义者作为家庭教师。

  ……

  无论怎样说,三十年代末期他终于回到联邦。

  那时,因为工业的发展,汽油机的工作条件越来越苛刻,热裂化汽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大型公司的专利也逐渐被突破,他的技术已经不再被法律封锁。

  同时,在联邦之外,他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1940年,弗雷德·科赫出资23万美元参与组建了一家新的炼油厂,他作为五名原始股东之一获得了新公司23%的股份,这家炼油厂位于东圣路易斯附近,名为木河炼油公司。

  木河炼油公司初期的发展并不顺利。

  公司成立不久,二战爆发,联邦国会对炼油行业征收高达25%~95%的“溢利税”,木河炼油的税赋平均高达70%,外患有国家形同掠夺的高额税负,内忧则是几位原始股东因为利益相关交易而爆发冲突。

  1944年,陆续有股东退出,弗雷德·科赫逐渐买下了所有的股份,开始独立经营。

  他的确是手段高明的商人,凭借着高超的生产技术,游刃有余的姓氏作风,虽然多次遭受到大型石油公司的打压,但在弗雷德·科赫的领导下,公司屡战屡胜,硬生生在堪萨斯州,撕扯下一大片市场。

  1946年,他收购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洛克岛石油和炼油公司,开拓了联邦市场。

  之后的时间里,他还在欧洲市场打下了一片天地,成为行业新兴。

  以至于,标准石油一系都朝他抛来橄榄枝,使他得以收购大北方石油35%的股份,成为标准系的一员。

  “科赫家族?找上我做什么呢?”

  “在联邦、欧洲之外的中东、北非插上一手?”

  “或者,在标准系之内,寻找同盟?”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