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4章 【四喜临门】
第(1/3)页
林荣亨觉得自己的影响力还是太小,虽然有现代报业这个传媒支撑,但依旧不能满足日后自己在商业上所需要的影响力。
简单一点来说,前世李超人暗购了20%的九龙仓股份,最终却在汇丰银行的劝阻下,停止了继续收购活动;虽然这其中有李超人的财力不足的原因,但也有李超人不想得罪汇丰银行的原因。
而当包宇刚提出收购九龙仓时, 汇丰银行却不再担任怡和银行的说客,反而成为了递刀子的帮凶,直接贷款包宇刚20亿港币。
所以,林荣亨觉得自己一定要有一家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公司,很快林荣亨便决定成立一家以电子、电器产品为主的科技公司;虽然,自己并不懂技术, 但懂发展趋势,再加上用钱砸, 相信成就不会低。
再来说香江的电子工业, 并不是一穷二白,而是相当有底蕴的存在。
1959年,日本索尼通过一家香港公司,在当地开设了第一家收音机工厂,专门生产晶体管收音机(当地称为原子粒收音机)。该厂由本地工业家胡孝清创立,承包索尼的制造合约,每月生产4,000部收音机。香港电子工业的萌芽就从这里开始。
1960年香港有三家收音机工厂,1961年增至12家,到了1962年5月更增至14家。这个日见蓬勃的制造行业主要在小型住宅单位内进行,只需几名工人, 每天就可以装配数以百计的收音机。
此外, 在60年代初, 几家美国著名的电子公司到香港设厂, 装配分立组件,如磁芯存储组件、二极管、晶体管和电容器等, 推动了香港电子业的极速发展。数据来看, 1960年香港电子厂仅4家, 1970年这数字就已经变成了230家,雇佣工人人数也从183人增至3.8万人。
在这期间,香港电子厂曾为美国生产过一些国防用的电子产品,装配过有线无线两用电视机,火箭发射零件和雷达装置等。
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问世,电脑、电子表产品迅速增长。更多外资在港设厂,带来了更多“宝贝”——用于装配集成电路、电子表、音箱器材、计算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