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八掌 气节
第(3/3)页
劳民伤财,虽然郑和出海,经济利益十分丰厚,不过好处全部为皇室所得,士大夫们看着眼馋,又插不上嘴,便极力鼓吹出海无用。
其二,郑和下西洋的本质并非出海贸易,而是去寻找建文帝。当时朱棣曾经派出两路人马去寻找建文帝,一路是胡濙(ying),一路就是郑和的船队。
有没有找到建文帝史家并无定论,不过,最支持航海活动的朱棣薨逝之后,大家忙着争权夺位,谁也没心思去理睬当时已经年近花甲头发斑白的老郑和,以及他那似乎不切实际的航海壮举。
再然后,东南世家把持了航海贸易,他们在朝中势力庞大,全力鼓吹海禁,自然是出于自身的利益。
明朝的士绅阶层是福利最好的,他们种田不用交税,弄得很多良民不得不把田地挂靠在他们的名下,这也是后期压垮明朝的原因之一。他们掌握喉舌,国家要开矿,他们都骂国家与民争利。这些人尽得好处,却不干正事,光扯后腿,反正对于他们来说,换了谁做老板也一样,要用读书人。
说实话,张佑对这些人没有什么好印象,满清鞑子们南下的时候,妓女都懂得跳江殉明,他们呢,也就会写些“清风虽细难照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这样的诗吧。在明朝的时候,士绅阶层各种高贵风骨,换了个老板呢,“奴才奴才”的叫的也很顺溜。
同样是重文轻武,宋朝的士大夫比明朝的要有骨气的多,倒是明朝的皇帝们,昏君虽然不少,不过,民族气节方面,却没有一个孬种。
沉默片刻,张佑收回思绪,笑了笑说道:“先生放心吧,穆宗朝就开了海禁,皇帝那边肯定不会找咱们的麻烦,至于那些外臣们,有太傅大人镇着,估计也翻不起多大风浪,唯一可虑的,除了东南的那些氏族,就剩那些海上的势力们了。”
“原来你早就想到了,亏老夫还想着提醒你。”随着话声,张居正身穿一身轻便的湖纱紫袍走进了院子。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