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章:去草原教书吧_我家后门能到明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两百三十章:去草原教书吧

第(3/3)页

处优的读书人扔到那里去,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

  一想到这些读书人在草原上睡不着觉,半夜起来打蚊子,孙传庭就一阵兴奋。

  就该这样,就该如此。

  草原不算什么,最起码距离中原不远,花费点时间,还是能回来。

  以后投降孙杰的那些读书人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结果最好的,便是在朝鲜和倭国当“老师”,再差一点,就是爪哇、东南亚,再差就是中东东欧。

  最差就是美洲、西方甚至非洲。

  去了那里,这辈子就别想回来了。

  “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做吧,把使团的那些人,先处理一下,顺从者,生,不顺者,死。

  里面的读书人,就按照李朗的处理方式来吧!”孙杰说道。

  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只是一句空话。

  这句话只能用在两个实力差不多的势力身上,如果势力相差太过悬殊,谁会在乎?

  道德是用来约束弱者的,能约束强者的只有对等的实力。

  有枪有炮,就能为所欲为。

  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一个李朗,还不至于让孙杰亲自面见处理。

  至于他手中那些关于福王的底细,孙杰压根没有兴趣。

  花费那么多钱,往各地扔的那些探子可不是吃干饭的。

  李朗视若珍宝甚至可以当做筹码的东西,在孙杰这里,也不过是废纸罢了。

  ......

  孙传庭办事速度很快,两天之后,一支车队朝着延绥镇那边而去。

  延绥镇西北方向的河套地区,便是科尔沁的放牧之地。

  这里的牧民已经被孙杰按照里甲制重新安置,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置里长,一般是以懂鞑子话的军中老卒充任。

  孙杰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之前在延绥镇招募的士兵。

  这些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很多人都会说鞑子话。

  同时驻守二十到五十士兵,不过都是预备役。

  每五个里设置一个社学,同时规定,凡适龄儿童,不分男女,必须进入社学学习。

  若有违背,一旦查出,罚款,禁止参与边事贸易。

  牧民们基本上没有读书情节,不像内地百姓。

  很多牧民们见现在边事贸易火热,为了扩大规模,舍不得手中的劳动力。

  所以,很多孩子都被他们强制留在家中。

  如果不制定严令,恐怕没几个牧民愿意把孩子送到学堂。

  正是因为孙杰严令,所以这些牧民们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学堂。

  在学堂中,这些孩子会学到正儿八经的儒家汉学。

  就这样学个七八年或者十几年,草原上的烙印将会越来越少。

  过上一两代人,就会彻底的同化。

  一座砖瓦结构的学堂竖立在一条小河流旁边,学校的校长站在大门外,看向面前道路的尽头,望眼欲穿。

  一个满脸皱纹,面目苍老的中年人站在这里,不顾北风呼啸。

  他便是这个学堂的校长,便是历史上那个“赫赫有名”的钱谦益。

  他来这里当校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和温润的江南相比,这里简直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寒风呼啸,北风凛冽。

  哪里有在江南时快活。

  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吃的也都是一些粗茶淡饭,想要吃好的,就得去几十里外的市场去买。

  钱谦益可是“大儒”,杀了他实在太便宜了。

  被孙杰扔进工地改造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来了这里。

  至于跑,根本没那个可能。

  学校附近就是一个里,里面的驻军时不时就会过来。

  加上这里又是荒郊野岭,跑出去就是一个死。

  这几年,把前半辈子所有没吃过的苦都吃了一遍。

  “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老师,赶紧来些人吧不然的话,我这把老骨头,早晚要完蛋啊!”

  钱谦益揉着自己疼痛不已的膝盖,自言自语的说道。

  道路尽头出现了一辆卡车,不久之后停在了钱谦益的面前。

  在士兵的控制下,李朗抱着一床铺盖,走下了卡车。

  看着眼前的荒郊野岭,看着周围的茫茫苍野,以及从北边呼啸而来的寒风,李朗心如死灰。

  “我只是想投降,为什么要把我扔到这里?!”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