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0章 演员艰辛
第(1/3)页
当李墨在魔都一边收购公司大展拳脚,一边感叹花钱如流水,时光一去不复回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帝都,《中国合伙人》的三位主演却还在老师的陪伴下,和英语死磕着。
虽然大部分电影都会有一部分后期配音的工作,但那仅限于旁白,特殊情境台词等完全无法现场收音的时候。
而且对于大多数有志于参与评奖的电影来说,演员本人说台词,甚至亲自上阵进行某些专业技能的拍摄,都是能够竞逐奖项的潜规则。
像《中国合伙人》这样的项目,虽然影片的发起方李墨工作室在业内只能算是小字辈,但参与投资的中影集团和光纤传媒,不管是为了后续的影响还是为了电影票房,都不可能让前世‘数字小姐’那样的奇葩出现在这部电影里。
于是,三位主演王晓明,邓潮和王恺,便只能痛苦的开始了请口语老师,反复诵读台词内容,加强记忆的苦逼之旅。
相比于出生在八零年代前的两位老哥,王恺的日子是最轻松的。
一方面他出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今年刚刚三十岁的他记忆力还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再加上他在参与电视剧《知青》的拍摄之前,为了更贴近角色所处的状态,还曾经自费参加过英语强化训练,多少算是有些基础,签约李墨工作室以后,宗帅给他找的老师居然是帝都外国语大学的高材生……
多管齐下以后,王恺的口语和阅读水平算得上突飞猛进。
甚至他的口语老师都给出了这种评价:“你现在的水平,出国旅游什么的,基本上已经不需要导游了。”
不过老师毕竟是圈外人,更加不可能看过《中国合伙人》的剧本,但王恺知道,他扮演的王阳可是炮过美国妞的人,思维方式和逻辑更是****,因此他给自己定的标准是至少要让自己的口语带有一星半点的美语特点。
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和李墨对王阳的定位非常接近。
王阳的确就是这种人。
或许有人会说,既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