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八章条框
第(2/3)页
连绵,倒是舒服的很。”
于成龙笑了笑,捋了捋胡须,翻阅着资料,继续道:“那就没人藏匿吗?”
“那么多部落,如此广泛的草原,朝廷根本就管不过来,多藏点人不就行了。”
“府尊,您有所不知,朝廷对此等想法,早就有所预防了。”
原来,部落中监察官这个眼线会常驻,一年四季跟随,轻易不得离开。
除此,最大的约束,莫过于草场。
一个部落,都会被朝廷划分牧场,其面积上限就是封爵,百户有百户的牧场,千户有千户的牧场。
一年四季的转场路线,位置,都有详细的规定,不能逾矩,不然就起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越积越多,草场迟早得爆炸,除非兼并部落,亦或者造反,不然别无他途。
而是这样做,绥远省将会泰山压顶,让其只有死路一条。
“朝廷掌控着绥远所有的草原,大量的地皮在手,就相当于捏着蒙古部落的命脉,他们岂敢乱来?”
同知自鸣得意道:“这样的法子,圣上亲自设计,内阁阁老,绥远巡抚等官历年来不断地补充,条条框框,蒙古人根本就摆脱不得。”
于成龙颔首,表示认同。
对于绥远的条框,其限制可谓是到了极致。
例如贵族婚姻方面规定,同等贵族不得联姻,即千户只能与副千户,亦或者百户贵族成婚,而不能以同等的千户联姻,防止其串联。
爵位承袭上,贯彻施行嫡长子继承制,部民、爵位,都是由其继承,其他的儿子只能分到金银、牛羊等财产。
当然,如果生前就分割部众,也是可以的。
同时,如果没有儿子,爵位将由其兄弟继承,如没兄弟再上追一代。
无论如何,女婿不得兼并其部众。
“府尊,如今最重要,莫过于阿拉善地区了。”
同知轻声说着,语气有些凝重。
于成龙问其缘由,
其才道:“绥远共有四府,归化,九原、东胜、河套,其实在最西边,靠近甘肃的那块地方,名叫阿拉善。”
“由于其地广人稀,当时全力建造九原,朝廷一时间也没有余力建他城,所以就忽略了,羁糜之。”
“如今绥远丁口增长迅速,赋税周全,应该是时候扩张,设个新府,承载牧民了……”
原来,阿拉善地区在汉时,属于居延、休屠二县,后来设置了西海郡。
唐时属于安北都护府。
明时,出兵五万出塞袭击黑水城,此地也就废弃了。
废弃的原因也很简单,除了居延海地区,其他就太贫瘠了,比九原、绥远差太多,要知道即使在后世的二十一世纪,其人口也才二十来万。
如今绥远巡抚需要政绩,自然就看上了他,不想再羁糜下去,而是直辖管理。
于是绥远巡抚衙门就在上奏朝廷后,要求各府分摊军费并且组织民夫赶羊赶牛。
很显然,朝廷不想出钱,想让绥远自己去干。
两万边军长期驻守绥远,也不是吃干饭的。
而军队可以,但军费却不够。
毕竟省衙的留贮不多,早就有了用途,额外支出一笔军费就很难了,所以只能分摊下来。
“民夫倒是好弄,花一些钱财便是,但这军费,需要多少?”
于成龙心头一紧,忙问道。
“四省中,归化府第一,九原第二,河套第三,东胜第四,我九原需要分摊五万块……”
“五万——”于成龙眉头一皱,颇有些难受。
九原府十万众,对于各部落的赋税,基本上轻徭薄赋,以百抽一。
即,一百只羊收取一只为赋税。
之所以不能太多,那是因为还要留给贵族们剥削空间,总不能让牧民们真的饿死吧!
牛则因为内地耕种的缘故,提倡养牛,故而免税,也算是给牧民多条活路。
要知道,草原上养活一家五口,至少需要百来只羊才行,整个九原的牛羊保有量,超过两百万头。
一年征收两万头羊,每头羊五毫,那就是一万块罢了。
幸亏九原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