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陵寝
第(2/3)页
过去问询,得知了这个答案。
所谓的坎儿井,其实就是在干旱地区,为了灌溉农作物,同时也是为了保存用水减少蒸发,人们一般都会在地底修建暗河。
换句话来说,就是地底下流淌的河流。篆
平常百姓的取水,就像是打井水一般,吊去木桶取水,只不过绳子较长罢了。
一尺来宽的井口,深不见底的地下河,叮咚作响的泉水,这种迥异的风貌让一众俄罗斯人目不暇接。
“明人,果真奇特。”
鲍里斯瞅着深不见底的坎儿井,忍不住感慨着。
“坎儿井在高昌随处可见,数十万百姓因此受益。”
这时候,组织徭役的官员却快步而来,昂首道:“高昌人夏收后,坎儿井就得修了。”
“我能下去看看吗?”篆
鲍里斯望着深不见底的坎儿井,突然兴致大增。
官吏则有些好奇,但却跟着他下了坎儿井。
只见,本以为逼仄,但坎儿井的水道却极为宽敞。
四通八达的河道,让人根本就不知晓哪条同样何处,似乎随便走一条就能抵达某家井底。
土壁上,水流冲刷的痕迹让人印象深刻。
但那深不过数尺的地下河,却让官吏们皱起了眉头。
“如今是旱季,水位不到三成,底下的坎儿井水不够……”篆
官员轻声说着:“如今高昌府的丁口日渐增多,故而要将坎儿井延伸扩宽,灌溉更多的庄稼,养活更多的人。”
“我看他们的样子,似乎并不是农奴?”鲍里斯小心道。
“他们属于普通百姓,夏收后自然可以征召服徭役。”
官员得知此人是来求见皇帝后,瞬间热情起来:
“只要坎儿井挖的够深,旱季就不可怕。”
鲍里斯沉默。
他环目四望,区区数个衙役,就把上千民夫管理地井井有条,丝毫差错都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篆
“这就是神奇的东方管理艺术吧!”
对此,他如饥似渴的求教。
在俄罗斯,农奴的管理很方便,但自由民却是硬茬,如果在东方取经,获知管理方法也是不错。
……
明朝的皇陵,也就是俗称的明十三陵,其位置在于昌平的天寿山。
陵区范围约四十多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南面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气势磅礴的大宫门坐落在两山之间,为陵区的门户。
坐落于此的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篆
皇帝一朝来访,让负责守护陵区的神宫卫大为惊讶,陵监急切而来,跪地不起:
“奴婢张材叩见陛下——”
“起来吧!”
宽大的马车中传来一声,朦胧的帷帐后面,就是皇帝的身影。
张材心中万分的想要引起皇帝注意,获得提拔,但却知分寸。
作为直殿监的少监,他只是负责陵墓守卫管理工作,根本就无法跟皇帝说的上话。
忽然,帷帐一动,一个面色白皙的男人就走出了马车,五官分明,留着黑色的短须,显得成熟稳重,一双锐利的眼眸似乎能看清人心。篆
一身淡黄色的常服,头戴翼善冠,迎面就是威武之气。
“近些年来,陵寝可曾安生?”
朱谊汐随口问道。
“禀陛下,奴婢不敢瞒报,如今陵寝安然无恙——”
“起来吧!”张材欢喜万分,忙起身候在一旁等待吩咐。
进了陵墓,朱谊汐自然是不好乘车的,在列祖列宗面前摆谱,这没人能做的出来。
投目而望,陵区花草树木一如既往地规整,神道平整,一股庄严肃穆扑面而来。篆
十几个陵墓,朱谊汐拜不过来,索性就直接拜了成祖的长陵,意思意思就得了。
中国古代,皇帝将陵寝的建造祭祀视为头等大事。所谓“事死如事生”“死生事大”。
因为在丧葬方面有事死如生的传统,即侍死如侍生(生前,帝王有奢华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