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造船
第(2/3)页
时候,就得体现贴身宦官刘阿福的记忆力,他不仅要仔细认真的记住官员的身份,背景,还得要记住皇帝的所思所想。
“爷,已经建好半个月了。”
刘阿福眼珠子一转,就低头恭声道:“听说,这个船坞占地极大,光是工价就有三千人,能造五千料大船。”
“户部拨款五十万块,心疼得很,拖延了好几个月呢!”
这简单的一句话,就给户部上个钉子。
毕竟这个船坞是由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户部拖延还抱怨,自然容易引得皇帝不快。
不过,朱谊汐并不在意,甚至直接忽略。
因为宦官就是这种生物,天生就是挑刺的,等到他们说哪个人好的时候,要么是收钱了,要么是勾搭上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注意了。
内外对立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外勾结。
,
典型如张居正,自己草拟诏书,自己盖章,六部跑腿执行,好家伙比皇帝权力还大。
“准备下,暂停去玉泉山,我要去天津一趟。”
皇帝干脆地吩咐道。
“是!”宦官们纷纷躬身点头,表示遵从,服从性极强。
这又是文官,指不定的又是上疏了。
哪个皇帝不爱宦官?
果然,第二天得知消息的百官们,纷纷上疏,要求皇帝谨慎行事。
毕竟过上一个多月就是会试了,这时候去天津可不算好。
内阁上下也有几分议论,但多是年轻气盛的内阁中书们,几个阁老则沉默以待。
需要交代的是,在去年,高宏图入阁两年后,就致仕回家养老,接受了皇帝的赏赐,荣誉归乡。
盼星星盼月亮的姜曰广,也终于入阁,内阁人数再次达到了五人之数。
依次是首辅赵舒、次辅王应熊,群辅阎崇信、吕大器、姜曰广。
由于王应熊和吕大器都是四川人,姜曰广是江西人,所以内阁中南北也平衡了些。
曾经的北人内阁,也成个过往。
“去吧!”首辅赵舒淡淡道:“天津而已,几天工夫就能回来,如今不同以往了。”
听得这话,几人立马醒悟。
得,在去年入冬前,北京至三角淀的铁轨修好了,马车可以直接同行,两个时辰抵达三角淀,然后再坐船去往天津。
半天时间就够了。
“俨若兄,这次就由你来留守吧!”
赵舒微微一笑,对着吕大器说道。
“可以。”吕大器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内阁肯定是要追随皇帝的脚步,随时听命,而北京城这时候必然是要留下一人,负责领导各部衙门,以免出现错漏。
皇帝此行比较轻便,后宫都没有带,只是带了两三个皇子,加上内阁几人,就轻松地登上了马车,向着天津而去。
说是轻便,但京营还是出动了五千人一路护送,生怕出来差池。
其实,天津和北京之间也是有水路的,但因为要满足北京城的需求,堵塞的结结实实,铁轨马车才修建出来,缓解运输压力。
可以想象,如果龙船从北京而出,整个运河起码要堵上小半个月。
“父皇,听说民间铁也值钱,不会怕有人偷铁轨吗?”
皇次子齐王朱存桦十岁了,还没有正式出宫,此次跟随皇帝出行,倒是很兴奋。
一旁的大皇子秦王朱存槺、太子朱存渠侍立在一旁,小小的人儿,倒是显得很成熟。
朱谊汐看了一眼太子,然后问向朱存槺:“秦王,你觉得为何?”
“启禀父皇,这铁轨几乎日夜不听,马歇人不歇,相隔不过一两刻,有如何能将铁轨扳下?”
朱存槺见到父皇的目光看来,心中有些雀跃,规规矩矩道:“况且铁轨很特殊,到时候只要一发卖,必然就会被发现。”
“朝廷惩戒极大,听说动辄迁徙去吉林,我想没几个人有这个胆子。”
“太子呢?”皇帝微微点头,摸了摸其脑袋,后者眼眸中满是欢喜。
“父皇,我看这铁轨附近都有人家,也有驿站,因为扭送官府有赏赐,百姓们自己就会盯大眼睛,自然就会替朝廷看守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