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教导
第(2/3)页
开朗了不少。”
“福藩——”朱存渠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容:“过继给福藩,不亚于别出宗庙,这样的皇子还有什么出息?”
“皇后实在是关心则乱,大惊小怪了。”
“还是太子爷看得清楚……”
又细细道来这一天宫内发生的大小事,大约一刻中后,朱存渠才彻底地松懈下来:
“沐浴吧,该歇息了。”
很快,整个东宫陷入了安静的旋律中,谁也不敢打扰到太子的安寝。
虽然住进东宫不久,但朱存渠却对整个东宫保持着必要的控制力,即使主要位置的官吏都是由皇帝和皇后任免的。
投资未来,惠而不费的事,谁都愿意尝试一番。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很快又是忙碌的一年过去。
到了入秋,秋税入库,天高气爽之时,整个朝廷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位居十三载首辅,酇国公,被誉为开国第一文臣的赵舒,正式上书致仕。
很显然,这让人觉得很不对劲。
毕竟,赵舒不过六十出头,而次辅王应熊则已然超过了七十,人家现在精神抖擞,为何赵舒就致仕了?
一时间,谣言满天飞。
有的说赵舒身患重病,不堪为政。
其最大的证明,就是最近两年一直在放权,培养后来人。
而有的说是皇帝忌惮功臣,赵舒顺势退下,最大的例子,则是指当年的太子被封为吴王事。
说的有鼻子有眼,赵舒如何的据理力争,皇帝如何的动怒都是十分清楚。
对此,皇帝亲访国公府,慰问赵舒,打破了谣言。
面对皇帝的诚挚留任,当着一众大臣的面,赵舒叹道:
“非臣不愿,实不得不为尔。”
“居内阁十余年,年已六十,两鬓花白,如今牙齿松动,精力大不如前了,甚至不如乡间之老农。”
“如此残躯,何故恋栈?”
皇帝自然再三留任,言语满满的都是不舍。
不过,赵舒去意已决,断然不会动心。
一个多时辰后,皇帝这才离去。
翌日,赵舒继续上书。
照例不准。
三日后,赵舒继续上书。
皇帝拖延数日后,不得不准。
随后,一应的赏赐就封下。
首先,加赵舒为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在他是前面只有特进荣禄大夫,基本属于文官顶级。
l剩下的只能等死后再赠了。
除外,追赠其父、母,等官职自不必提,其妻封为正一品诰命夫人。
其子、媳都有封赐。
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也是为什么封建时代,即使是女人也重男轻女的原因所在。
当女人无法走向仕途的时候,通过生一个具有文才的儿子,同样能够得到封赏品阶。
对于赵舒来说,作为厚重的赏赐,莫过于皇帝加封其为太傅。
也就是说,他从东宫之师,正式为皇帝之师,可谓是大跨步地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他怎能不心满意足?
怀揣着满心的赏赐,九月初,天气即将转凉之时,他踏上了归程。
如果按照皇帝的意思,在寒冬赶路归山西,未免太过于劳累,不如待在北京城过冬,来春再走。
可惜赵舒意念坚定,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去。
送别时,太子亲临。
数以百计的文武百官,在亭前驻留,再加上大量的仆从马车,让整个官道堵塞地严严实实。
晴空万里之下,灰尘满天,急促的马儿忍不住打起来响鼻。
退下了官袍之后,赵舒似乎一下子年老了十岁,脸上的皱纹怎么也止不住,黑眼袋耷拉,一袭布衣,宛若普通的农夫。
亭前,赵舒仔细打量着太子,只见其一身蟒袍,脸带稚嫩,但却双目有神五官端正,皮肤白皙如女子般。
浑身的天潢贵胄之气,怎么也挡不住。
若是不认识的见了,也会叹一句谁家的贵公子。
“太子快十四了吧?”
凝视了许久,赵舒这才笑道。
“过了年就十四了。”朱存渠小心翼翼地回答。
此时的对话,给予他的压力不下于皇帝。
“今日一别,老夫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