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富余_大明世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一章富余

第(2/3)页



  这样一来,整个漳州府就很难沾光,毕竟海关的赋税都是由皇帝直拿,而不像其他港口,地方上还能沾点光。

  “难——”郑森放下酒杯:“海关不同以往,这是由陛下亲自掌管,内务府管理,如果要迁徙,就连阁老们说情都难。”

  “不过的话,最有可能的,莫过于泉州了。”

  说到这里,郑森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没办法,他老家就在泉州府,虽然整个家族都迁徙到了北京,但根在这。

  海关的作用极大,这是官场上的共识。

  因为对于地方官开说,考成法悬在头上,赋税、诉讼、丁口等事宜中,其他的还都可以糊弄一下,唯独赋税最难。

  因为这是真金白银要给出的,关键收税的部门是在财部掌控。

  而海关设立后,仅仅是沾光,就足以让赋税不愁,有钱了之后,文风自然就大起,人口滋生,诉讼虽然多了但却只是小事罢了。

  两人交谈间,县衙大开,读书人如潮水一般涌出。

  这时候,只见那原本流畅的大街,忽然就拥堵起来,原来是太多考生家人蜂拥而至,以至牛车堵塞了一条街。

  本地百姓倒是有着经验,早已习惯这场面,考生们却神态各异,有的憔悴,有的振奋,有的甚至走路摇摆。摇摇欲坠。

  郑森就见着前面几位年轻考生急得脸色煞白,配合着花白的头发,一副寿不久矣的模样,不由无语:

  “行将就木,何苦来哉?”

  “世人爱名利,怎能轻易放弃?”南子皓叹道。

  虽然在官场上已经有了潜规则,五十岁不入进士,但在秀才、举人的考场,却多有花甲之人。

  因为这些人明白,虽然当不了官,但凭借着功名,就能在民间享受巨大的威望,成为士绅。

  仅仅是童生,却也能觅得教书,吃喝不愁了。

  两人相顾无言。

  这时候他们也想起了自己当年考试的艰难。

  科场上,考的不是你的学问,而是你临机表现,多少人满腔才华却提笔忘字?

  这时候,酒楼上已有许多读书人上楼。

  五场考毕,虽然心累体乏,但酒精的麻醉却能使得人振奋。

  “今日必须大饮,不,得牛饮,方解多时之苦——”

  “苦尽甘来,喝——”

  “五魁首,六呀六啊!来来来,罚酒罚酒!”考生在酒馆中喝酒划拳,不顾斯文,化解着压力。

  一阵阵的喧嚣,落郑森、南子皓耳中,这时候听来,越发的心有感触。

  一切都仿佛就在昨日。

  “听说,乡试试行新法?”

  忽然,某处的酒桌上,几个读书人饮酒事毕后,开始讨论起来科场事。

  “没错,我听人说,日后八股考试,只是在县试、府试、院试,说白了,八股文只能考秀才。”

  “要是在乡试,会试,那得考新样了——”

  “嗐,乡试太远了,还是顾及眼巴前吧!”

  郑、南二人神色一禀。

  绍武年间经过了不少的改革,但最令民间震动的,莫过于科举革新了。

  从殿试,到会试、乡试,可谓是一步步的推进,官场和民间早有耳闻,在今年年初,彻底的形成了规矩。

  凡此后,乡试、会试、殿试,将缩短考试时间,只有三天连考。

  第一天,将考算术、地理、历史、天文等杂学。

  第二天,考取文章。

  第三天,考取国法。

  这三门,都将以百分计来算。

  简单直接,可谓是颠覆。

  在这种情况下,官场上却一直注意,生怕起了乱子。

  但事实上,民间的反弹却不大。

  因为学习八股文最多的,是那些预备役秀才。

  他们占据了天下读书人的九成五。

  而在秀才考试之中,八股文依旧保留,这也就让他们安心了,十年寒窗没有白费。

  而事实上,满清再怎么折腾,无论是辛丑条约,还是马关条约,地方的士绅大多都是支持它的。

  但它废除科举,立马就让士绅阶级跳反,从立宪派转到了革命派。

  说白了,废了科举等于抽了满清脊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