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海权与陆权
第(1/3)页
“令群臣召开廷议吧——”朱谊汐大手一挥,气势徒然升高。
北京一入手,关内就成了定局,如此一来攘外必先安内就完成了一半。
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然后再集中全力攻伐辽东,这是接下来的他心中的治国方案。
而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 最需要的就是一统人心。
于是,一场廷议,在华盖殿举行。
南京的皇宫有三大殿,分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其中奉天殿尤为重要,既对应着北京的太和殿, 凡是举行大典,朝贺等重要会议的场合。
而廷议, 则有区别于御前会议。
这是具有明朝特色的会议。
因为参与廷议的, 基本上是内阁和六部公卿,以及督察院等大臣,属于一场文官之间的内部会议。
而皇帝一般都不参与,只是坐在后面看戏,等到最后了结果:批准,或不批准。
这如果是在清朝,则绝不可能。
一开始朱谊汐也不喜欢,只觉得是这是对于皇权的挑战, 很容易失去掌控。
这与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相差不离。
但等他回味过来,则深深明白了其中的余韵。
因为皇帝不参与其中,超然独立,自然可以旁观者清, 感受那场权力的争夺。
同样,如果皇帝讨厌内阁,自然就会让六部寻觅机会为难,让其失去颜面而辞职, 这样反而不脏手。
而且,这也不会让内阁独揽大权,能够进行一番制衡。
当然,这也是朱谊汐的猜测,更有可能是制衡居多。
恐怕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因为嘉靖、万历两位经常龟缩皇宫,懒政,让群臣不得不自己讨论。
当然有利就有弊,弊端更可怕,一旦群臣达成一致,就会架空皇帝。
比如,立国本等大事。
而自绍武皇帝登基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廷议。
只见,内阁三人坐在主位,两侧坐着六部公卿,九卿、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五军都督府等文武,约莫三十来人。
而令有一宦官,则坐在一旁,记录着廷议内容,准备给皇帝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