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动心思的人_我要做太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53章 动心思的人

第(2/3)页

真听说你父兄都是水师名将,这些年你没有参与海战,不知可还熟悉?”

  俞通渊赶紧行礼道:“陛下但有所命,微臣必当,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嗯……”

  朱允熥满意的点了点头,接下来就就和他说起此次出海巡洋的事,让他协助马和等人挑选水师人才,俞通渊自然无不应允。

  俞通渊是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海、俞通源之弟,俞廷玉的幼子。

  说起来他还真是沾了父兄的光,以父兄故,充参侍舍人,随徐达征战秦、陇、燕、赵,积功授都督佥事。征哈剌哈至捕鱼儿海,获酋长、人畜。

  朱元璋念及俞廷玉、俞通海功,洪武二十五年,封越巂侯,岁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因为在平静西昌叛乱之时立有战功,所以就翘起了尾巴,在历史上,洪武二十六年坐累失侯,遣还里。

  可见这家伙也是个不安分的主。

  直到建文元年,召复爵,任豹韬卫指挥使,随大军征伐燕王朱棣,战死于白沟河之战,结局也倒是忠义。

  不过这一世,西昌叛乱是朱允熥深入虎穴、身先士卒平定的,没有俞通渊什么事,

  所以他现在还是个靠着兄长的荫庇才得以封侯的小透明,尾巴还没翘起来呢!也没资格翘!

  朱允熥相信,五军都督府在这件事上肯定是保持支持的态度,现在自己又找熟悉海战的俞通渊“谈过话”,相信有他的协助必然能够挑选出合适的人。

  “王忠,你说在大明,官职低微,又熟悉海战的还有人谁?”

  朱允熥闲时在庭院当中散步,忽然问起来这话。

  因为马和与王义二人担任正副使,自己当然不能再给他们找个官职爵位高出很多的人从旁协助,

  否则真到了海上,等他们闹起了矛盾,谁说了算?

  所以最好是给他配备几个熟悉海战,有官职不高的人作为副手,如此才能相得益彰,确保万无一失。

  王忠陪笑道:“皇爷,您还真看得起奴婢,要说朝中的大臣奴婢还知道,像这样的人物奴婢可就不了解了……”

  “这意思是你知道的都是大人物、干的都是大事,小人物入不了你王宫的法眼喽?”

  “哎呀陛下,奴婢冤枉,奴婢只知道在陛下身边伺候,对外朝的是知之甚少,李公公年长,想必他应该知道吧……”

  王忠说着,就把锅甩给了李福。

  朱允熥笑道:“李福,王忠说你知道,那你就说说吧。”

  李福没好气的瞪了王忠一眼,想了想,道:“陛下,奴婢觉得那个叫……叫方鸣谦的,应该还行……”

  “方鸣谦?此人是谁?”朱允熥想了想也没有想出来此人是谁。

  “回禀陛下,他是方国珍的侄子……”

  李福抬头看了朱允熥一眼,见他并未以为忤,便接着说道,“陛下,洪武二十年的时候,倭寇侵扰江浙沿海,百姓深受其苦,****经命信国公汤和在沿海筑城设防。

  汤和荐举方鸣谦上殿献策,方鸣谦提出在沿海筑城设置卫所,征集当地兵丁常年守卫的策略,得到太上皇的赞赏,故派汤和领方鸣谦去江浙沿海量地筑城。

  其中,方鸣谦在金山负责建造卫城,设计得最好,筑城成方,各三里,卫指挥所设在城内,可以左右策应各城抗倭。

  他在乍浦、柘林因地制宜,筑的是圆城、长城,由此民众称他为“方圆长”,倚靠横山,以此山南北为点,围成呈方形的三面土城。

  并且此人在防备倭寇上,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大多都会采纳,而事实也证明他所说的全都是良策。”

  “哦,朕想起来了……”

  “陛下,只是此人是方国珍的从子……”李福迟疑的道。

  朱允熥道:“朕记得当年有个贼寇在海上作乱,北官府通缉,方国珍的仇家便告发他通寇,方国珍杀死仇家,

  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抢劫过往船只,阻塞海路,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