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章 独立,从大学第一天开始
第(1/3)页
50年代人的爱情是单纯的,他们一走就是一生。
60年代就过得比较压抑,一直在饱受惊吓,爱情也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人们获知的方式,是一些革命小说里的“虚假爱情”。那是一个禁欲的时代。
70年代爱情严重扭曲,极端禁锢,当成了是洪水猛兽。男女暗生情愫,恋爱了,便会视为生活作风不好。青春对人的生命来讲,灵魂可以激动的时刻,本身就很短暂。
80年代开始觉醒挣扎,对尊严与价值的呼唤,对物质生活与平庸人生的开始不满,是理想主义的。
在物质和精神这对立的价值的框架内,会勇于选择精神这一边,批判物质。
而直到90年代开始确实浮躁了,已经严重物化,很难相信有完全无私真挚的感情存在。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增强了人们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理想主义被减弱,激情渐渐消解,更关注的是个人生存。
物质生活成为了唯一的存在,变成了最终经验。
“过日子”“婚姻”成为了目的,无论日子是美满的,还是不美满的。都得认同,并且去接受—“生活,就是这样。”
这就是张鹿的父母。能理解吗?都能理解。有错吗?也没错。
张鹿不想去想她和胡鸢的未来会如何,那是没法预料的。到底要留什么后路?
有这样的想法,都没法好好过了。
……
临走前,张父拿了3000块钱给张鹿,放进了她背包里面的暗格里。
“小鹿,出去上学,花钱不要大手大脚的,省着点花。”
“爸,我有钱,不用。”
张母:“拿着吧。”
张父:“爸知道你有能力,也知道你自己挣钱了,哎,你这次考上了大学,很争气,咱老张家,这辈子就没出过一个文化人。今天说什么,这上大学的费用,也得我们来出。”
张母:“可不是露脸?你们老张家这一代,就小鹿一个姑娘,最有出息。你说,生那么多儿子有什么用?不孝顺的,把你活活气死。还不如一闺女了!”
张父脸色难看。
张鹿知道,张母是憋屈了太多年了,奶奶家一直说着,生女儿无用,得生儿子,不然的话,张父这一脉就断香火了,一直以来的刻薄对待。心里这怨气一时半会是消不了。
奶奶家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是根深蒂固,没辙啊。但是也不能怪他们啊。
如今各过各的,也碍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66k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